在办理招募事宜之前,他的脸色紧张且充满几分兴奋地对莫志强说:“强子,你小子,中学就学了好几种语言,暹罗语、南越语、英语和法语都会,还在一家中餐馆当厨师呢。”
莫志强身后,排着长长的队伍,数十名年龄在十八至三十五岁的年轻男子握着自己的资料档案,安安静静地等候,时而不时地抬头向前张望。
队伍的两侧,还分布着两条同样的队伍。
这是大秦帝国曼谷市东区后勤武装部的一个招兵处,不大的大厅内摆着三张桌子,工作人员正在对每一个报名参军的年轻秦国人进行审核。
苏盛本来是住在大秦帝都的一个缅族人,建国初期,他还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别说认识汉字,连见过几次面文都算少的。
后来,大秦帝国开设了许多扫盲和汉化课程,对普通人普及汉语教育,帝都首当其冲成为汉化的重点区域。
苏盛这个普通的缅族人因为学业突出,短短一个月就过了汉语六级考试,从而有机会报考大秦帝国的基础职务。
在《红色警戒》系统的“心灵塔”影响下,不少像苏盛这样的缅族人和其他族群开始逐渐接受汉化,不仅会讲汉语写汉字,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逐渐向汉文化靠拢。
像苏盛这样受过汉文化教育,在“心灵塔”影响下成长的普通人,大秦帝国也会批准他们从事各类基层岗位工作。
毕竟大秦帝国有一亿两千多万人口,华人群体却只有千余万人!就算全用华人作各领域的基层,也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黄帝陛下允许早期归附的大秦帝国的其他族群,还有被征服的族群中的普通人,通过汉化教育,通过汉语六级考核,及“心灵塔”的心灵教育与感化后,参与帝国的基层事务。
如此一来释放了大量的才能和劳动力,这些受“心灵塔”影响的普通人,对大秦帝国、对黄帝陛下是绝对忠诚的,他们会尽心尽职,不用顾虑背叛的问题。
此次,苏盛作为后勤武装部下属招兵处的一员,在半个月前被调派至曼谷市东区负责征兵工作。
他拿起手里的档案资料看了看。
这其中包括报名者的个人信息、体检报告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关材料。
当他看到对方是汉人时,脸色瞬间一变,语气也变得柔和些,询问道:“莫先生,你是第几代华裔了?”
莫志强体格魁梧,长年在厨房忙碌,身上带有明显的油烟味,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祖先是浙江省人,清末时去南洋做工,到我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以前住在马来王国,三个月前搬来曼谷定居。”
“听说陛下要征兵讨伐南越三国,我这不是赶紧来报名当兵了嘛!”说到这里,莫志强脸上露出一丝激动之情。
他是一个商人,在马来王国时经营着一家中餐厅。但由于华人在那儿遭人忌惮,生存环境并不如意。莫志强因与当地税吏冲突,索性卖了家业跑路了。
毕竟他只是一个华人,对方虽是小吏,却是马来本土居民,想要整治他就简单得多。
当他得知东南亚半岛崛起了一支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政权,莫志强便带着家人偷偷溜到秦国,凭借烹饪手艺和掌握的多种语言留了下来,并取得了永久居住证。
在大秦帝国的这三个月,莫志强深受“心灵塔”影响,逐渐深化了对大秦帝国的认同感,坚定了他对黄帝陛下的忠诚之心。
他无时无刻不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大秦帝国公民,为妻儿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所以在大秦帝国对南越三国宣战后,莫志强立马去报名参军。
当时帝国并无大规模征召计划,百四万士兵应对东方的南盾国及西方的印度管国绰绰有余。
但随着战事爆发,帝国民间踊跃参军的普通人多了起来,此事亟待妥善处理。
这件上报到了帝国黄帝的手上,王耀也觉得有必要让外界见识到大秦帝国的凝聚力,于是他召集了军队总参谋长陈霖及内阁总理大臣段天明开了个小会。
总参谋长陈霖提议,可以适当征兵,经过培训后充任后备役,补充至民兵中,民兵精锐再补给卫戍师。
他同时还提出,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展,若吞并了南越三国,实现东南亚半岛的统一,卫戍师建议改编为步兵师,国家需要一支常备军队。
这一做法既能增强平民士兵、军官的荣誉感,也可强化帝国的军事力量,原先的民兵警卫师编制能真正赋予民兵部队,以便这支内卫部队在正规军出战时更好地保护王城。
在陈霖如此提醒下,王耀才记起起初民兵警卫部队确实是二三线部队和内卫部队的结合,之后则一直作为一线步兵使用。
现在随着帝国日渐壮大,确实有必要做细致的区分了。
而内阁总理大臣段天明则指出,征兵也是一个让流亡者获得国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