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长看到大家都不说话,而是聚精会神地听他说,就稍微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拿你们刚才讨论的事情做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讨论,就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了。”
“部门推广负责人,看到这次授勋仪式之后,公司的声誉噌噌的往上涨,接下来就是订单刷刷刷的集中。这是公司的高光时刻,当然也是项目推广部的高光时刻。”
“作为一个公司,最核心的竞争,要素就是单子。甚至可以说,单子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公司的盈利或者是亏损,甚至是倒闭。”
“而单子纷至沓来,接到手软的时候,其实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定力,是不是适合做企业家的最好的考验。作为项目推广工作,看到这么多的单子,也知道,如果按照以前的模式的话是不可能都接下来的,即便是接下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所以很自然,就有了扩张的想法。我不是在评判推广部负责人的性格和定位。而是说,这是干企业的一个突变。好不容易等到了市场的机会。”
“拿我们的话说,就是站在了风口上。不是后面接着还一句话吗?站在风口上,即便是一头猪,也会飞起来的。到了这种时候,当事人即便是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会有自信的扩张。”
“觉得机会来了。而机会是时不我待,机不再来。所以即便是平时表现很稳重的企业,这时候能想到的,也就是赶紧扩张自己的产能。要把这破天的富贵全部接住啊。”
“为了扩张产能,就要扩大生产规模。于是就要再成立相应的公司工厂,恨不得像孙悟空那样,从自己身上拔一把汗毛,吹一口气,就会变出无数个分身来一样。”
“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呢?会导致投入急剧的增大。而这种增大,需要的资金量,并不是企业家自己所能拿出来的。”
“因为对企业家来说,它即便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很多的利润,但是每个财年结束,它的利润就会被再拿去搞扩大再生产。否则的话他就不能壮大。”
“所以,他必须要超出自己的资金能力,再去扩大产能。首先面临的是资金缺口,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找到银行,理直气壮的要求增加贷款。”
“而我作为银行的行长,当然跟他们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要比他们更加清醒,虽然我去做企业家不一定能做成功,但是我见过太多的成功的失败的企业家。”
“我不一定知道,怎样才能做好企业,但是我知道要做好企业,有些事一定不能干。所以就会很谨慎的问他们,为什么要贷款?”
“他的回答很直接,扩大产能啊。你看我这个产品多好啊,订单这么多呀,我不扩大产能完不成呀。所以他就理直气壮。”
“如果这时候,我给他们泼一瓢冷水。既然你的产销形势这么好,那你应该有足够的积累,用自己的资金去扩充产能,那你为什么还要来银行要求贷款呢?”
“这时候,他们就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贷款的合理性和急迫性。每当这个时候,他们还会搬出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后台,来给银行施加压力。”
“大家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么好的企业,在这么好的机会窗口下,你不给他提供贷款不是傻吗?如果你还坚持不给,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可思议,是不是有什么个人要求没被满足?”
“而一般的行长,包括我在内,很多时候是顶不住这么多压力的。因为不只是有外部的压力,内部也有同样的压力。贷款的职能部门,包括相关部门,他们也跟企业是同样的理由。”
“所以这时候,行长不点头都难。于是贷款批下去了,他的厂子规模扩大了。但是。他所说的那个风口,并没有持续很久。”
“因为它的产能扩充,规模的扩大,要有一个时间的。在这段时间内,风口已经过去了,机会之窗关闭了。而在这个时候,企业家就会发现,厂子建好了,规模扩大了,但是单子却少了。如果不说没了的话。”
“这跟他们当初的预期,是截然不同的。但是银行的贷款既然已经贷上了,那从贷款之初,利息也就算上了。这一部分临时膨胀的产能也好,规模也好,不但不能产生相应的效益,反而要付出沉重的利息负担。”
“这就给本来还是欣欣向荣的企业,带来了向下的压力。如果企业本身的根基不够深厚,仅此一项,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企业。就是因为在企业向好的时候,急于扩大产能而背负债务,拖了自己的后腿,从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这种教训是非常惨痛的。”
“事后再跟这些企业家聚首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悔之晚矣。具体到你们谈论的事情,单子多了,但你公司本身的科研能力,资源的支撑能力,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而还是原来的样子。”
“这时候,如果强行把你们团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几个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