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夺上前细看,其实一开始石壁可能是凿穿了,然后这一段整体又比较薄,所以可能涨水之时受到冲击,长年累月,就垮塌了一段。
垮塌一侧石壁这一段通道,有几十米长。
这就使得这一段通道如同“悬崖”,只不过一侧是水面而不是深渊;而且通道只有一米左右宽,还崎岖不平,走起来确实费劲。
不过,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希望。
因为前方的洞口后面,好像真是一处大空间,而且是独立的、容纳地下河的大空间。
果然,走完这段“悬崖”之后,又进入一个洞口,不过数米,前方就出现了一个溶洞。
这个溶洞非常大,比之前刚下来的那个空间还要大得多。
实际上,这个溶洞和河面以及河边“悬崖”通道,基本是一体的,洞口到溶洞内的几米石壁,相当于一根扁长的石柱。
而且,这个溶洞中,还有不少“顶天立地”的石柱。这些石柱都是天然形成,形态各异,给人一种溶洞没有溶得彻底的感觉。
这么大的面积,若不是这些石柱,感觉都有可能“撑不住”。
这个溶洞的形状自然是不规则,因为太大,所以看不太完全,保守估计,最长的对角,怕是得有两百米以上。
地下河不仅从溶洞地面流过,而且有蜿蜒,有分叉,还形成了一些“小池塘”和“小岛”。
“这条通道,到这里可能就到头了。”吴夺推测。
“太大了,分头查看边缘。”吴大志接着就做了安排。
六个人接着便准备好工具,分头查看······
查看完毕之后,碰头一交流,信息量还是很大的。
这个溶洞大致是个椭圆形,大直径有三百米左右,小直径则有两百米左右。
溶洞顶部高低不一致,最高点约有五米。
溶洞内,形态各异的石柱有几十根,其中最粗大的一根也最接近圆柱体,直径足有十米,大致就位于溶洞中央。
地下河从溶洞地面穿过,入口大家都看到了,出口则是一个类似瀑布的地方,那地方形成了一口水潭。
水潭位于溶洞的一处边缘,溶洞顶部在水潭上方呈现一直斜着走下的态势,直到和水潭水面“合体”。
水潭不算很大,直径大概有个十几米。地下河应该是从这里继续“潜入地下”奔流的。
溶洞地面也是起伏不平,有类似小山峰的独立凸起,也有连绵的小凸起,还有相对平整的地面。
溶洞地面上,有地下河小分叉形成的“小池塘”,一共四个,形状不一,但都不大不深,底部是封闭的。
除了“小池塘”,还有被水环绕的“小岛”,一共三个,也都不大;站在水边看一览无余,感觉并无特殊之处。
这个溶洞之中,没有发现继续开凿的痕迹了,看来当年独山大冢附属的“天九地五连福地”,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不过,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
就是在溶洞的一处边缘,水潭一侧,顶部和立面石壁的一个交接处,出现了很多裂隙。
不仅有裂隙,而且旁边的一根石柱已经彻底断裂崩落了,原因不得而知;或许和靠近水潭、上下结构不太致密有关;又或许,地面上有什么施工导致的。
这个“裂隙带”长约七八米,宽约三米多。
最关键的是,有的地方裂得很厉害,露出了几处不太规则的孔洞。最大的孔洞,最宽处得有十几厘米,往里看去,居然“没底”!
也就是说,孔洞对面,应该还有一个空间!
这条“裂隙带”距离溶洞地面约有两米,仰头打灯细看孔洞,对面的空间,应该在一米外。
那么,这个大溶洞和对面的空间,就应该只间隔一米多的石壁而已。而且实际上已经通过裂隙和孔洞连通了。
六人最后都围在了这里。
“这肯定不是修建独山大冢之时、开到这里还想凿却没能凿完所致,因为到了这里,除了入口,整个溶洞内就没有任何人为痕迹了。”吴夺说道。
“对,这应该不是人为。”吴大志接口道,“对面的空间······或许是另一处天然空间,但也有可能······”
“是另一条人为通道!”吴夺脱口而出。
“扬州鼎?”这时候,六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又来了一句。
他们心里总想着这事儿,自然就往最好的方向说了。
若对面的空间,是连接扬州鼎秘藏之地的通道的一段,那真是太省事了!
只需要把这里凿穿,一路摸下去······
“都到这一步了,肯定是进去看看。”吴大志又道。
“虽然又有裂又有洞的,但毕竟是一米多厚的石壁,而且位置是上方,很危险,我们搞不定啊。”吴夺跟着说道。
吴大志点点头,“嗯,还得庞局来安排。好在现在祭坛岛的考古已经开始了,安排起来也相对便利。”
“那我们就先尽量拍足视频和图片,以供下一步要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