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

    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大家都好奇。

    都有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了,还要专门弄农业考古干啥?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并非如此。

    动植物考古,从内容来看,跟农业考古是重叠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动植物考古只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动物和植物,而不涉及农业工具、灌溉设施、农田遗迹、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画像碑刻等。

    因此,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农业考古的规模远比动植物考古更加庞大,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学科优势和影响。

    不仅如此,从国情来说,动植物考古没法跟农业考古比,前者极其小众,顶多就是一个研究方向,而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因此,农业考古在反映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全貌方面更具优势。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搞农业考古指向性更强,更加容易获得农业部门的经费。

    要知道高校改革之前,大量的高校并不隶属于教育部或者地方,而是部委直属。

    尤其是农业类高校。

    搞动植物考古影响力太小,必须要弄农业考古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陈文骅在南昌举办古代农业科技展的时候,获得农委领导重视的原因。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最为重要的还是把文章弄出来。

    搞学术的,文章著作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之前写石峡栽培稻遗遗存,查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不少丁颖教授的书籍,甚至一些跟农业相关的书籍也在翻看。

    其中就有荆三林的《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和孙常叙的《耒耜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两本书都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但,有很大的参考性,尤其是荆三林的书影响力更大。

    苏亦对荆先生也不陌生,前世还看过他写的《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据说这本书是五十年代写的,却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

    这书也算是他了解石窟寺雕刻的启蒙书籍,以前翻看的时候,多少有些阅读门槛,对于现在的苏亦来说,这书顶多算入门级的。

    就算如此,这书也还没出版。

    甚至,再一次翻看对方的中国生产工具发展简史》,苏亦觉得自己未来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写类似于《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的书籍,甚至把他对石窟寺考古的理解融入美术史之中,到时候,也是算是他系统整理石窟寺知识的集合,甚至苏亦有自信,到时候弄出来的书比荆版更加详实且有深度。

    现在嘛,先把稻作起源的文章弄出来再说。

    整个七十年代,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水稻遗存,就是在1972年河姆渡遗址,它的发现把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七千年以前,中国取代印度成为世界水稻的起源地,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前世,因为初中历史教材的缘故,苏亦认识的第一个考古遗址,就是河姆渡遗址。

    对河姆渡遗址上的水稻遗存,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此外,就是1977年在河南新郑发现了裴李岗文化遗址,这一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的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精致的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具及陶猪雕塑,成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甚至去年,也就是1978年,又在河北武安发现了与裴李岗文化面貌相似的磁山遗址,除出土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农具外,还发现了大量贮藏有粟的窖穴遗址,据估算粟的储藏量可达10万斤以上。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客观上都引起相关领域的学者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农业考古的研究。

    但,苏亦是新人,写文章,立意要足够小,农业考古的其他方向,尽量不去触碰,只专攻水稻起源这一问题,不然写起来,没完没了的。

    这期间,苏亦再次研读丁颖教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授的文章《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以及他主编的大块头专著《中国水稻栽培学》,其中,后者的第二章标题名就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这部分是重中之重。

    这个章节也相当有意思,内容部分还引用唐兰、于省吾两位先生关于“稻”字的考释。

    看一本水稻栽培学的书,突然跳出来几个甲骨文,还有学相关者考释,没一定的基础,你看得都懵逼。

    好在,苏亦非同一般,他是专业的。

    现在抄甲骨文都抄吐了。

    这种考释,对于他来说,就很简单了。

    只是,
新书推荐: 你的未来没有我 渡生 朝朝见 快穿:做个任务怎么反而被亲哭了 重生成为小屁孩 穿成摄政王妃之后,开始吐槽模式 抄家前,小奶娃搬空京城去流放 元始敕令:道门大宗师 他的落跑娇妻 开局狂赚百亿,拿下顶级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