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内,李华明已经摆好笔记本,进入了办公状态。
一部工作繁忙当然不是借口,他也是临时被抽出来担任批改员的,手头里的任务依然很紧要。
根据发射中大屏幕上的参数跳变,数据显示是有一台发动机突然熄火了。
现在经过初步的分析,大家的意见达成了一致:问题就是出在火箭芯一级的发动机——yf-77发动机本机上。
但凡火箭它能坚持50s,火箭还是有机会入轨的。
可是,没有‘但凡’!
问题就是出现了,即使发动机在地面试车从未出现过类似问题,首飞前秒的地面考核,也完美通过。
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
不清楚,那就进行‘地毯式搜索’。
这是他们长五团队这为期100天归零工作的首要任务。
而李华明的任务就是与其他工程师一起,同步地对后方数据进行逐一的分析比对,找出异常。
同步办公,这意味他也需要争夺夺秒,决不能拖其他人后腿。
李华明在专注眼前的工作,他身前的两人同样专注桌上的卷子。
可能是时间急促,他们并没有问池远和英子应聘的岗位,统一为他们准备了一份卷子。
这份卷子可以说是集各工科和理科之大成的工程学试题,比起他们做过的竞赛题,难度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他不搞什么个学术论文作为背景,让人去应用证明过的原理定律,也没有扔出一篇论文让你现场理解应用,而是深入到机械工程、结构力学、热动力学、航天航空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科的综合高级应用,考察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结合多科学应用到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这无疑是两种发展方向。前者是培养科研人员,训练快速接受新知识并引导着向未知领域探索,后者则是根据现有理论,尽可能地拓展应用到实际生产问题。
比如在机械工程部分,题目不仅仅是关于机械系统的设计,还包括了机电一体化、精密工程及机器人动力学的高级问题;热动力学部分则需要解决高效能源转换、传热优化和冷却系统设计的挑战……
通过宽泛却字字严谨的题目就能看出来,这份卷子更多是在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是随取随用,更是要求能够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完全不像是竞赛考察思维。
方向不难,难在题目分析难度、学科知识组织、计算强度!
但工程?分析?计算?
这恰巧是池远的舒适区!
这种复杂、多变、跨学科的工程问题,对于曾经在脑中构建过虚拟实验室的他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有恃无恐。
短短30来天。
从一开始360倍慢慢增加的学习效率。
虚算,他也仅仅投入了9000多个小时。
在《异类》一书中,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使智力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拥有『学神系统』的他,能够平庸吗?
他已经接受了「天神挑战」,不能平庸。
《异类》是池远在30天内读的唯一一本闲书,其实成功可以总结为包含文化、环境因素的‘三机遇’:
出生的时代,诱发‘马太效应’,让一些人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是机遇之一。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有些人能够幸运地率先完成1000小时的积累,这是机遇之二。
在成长过程中,有机会培养高水平的“实践智慧”,这是机遇之三。
机遇一自不必多说,相比很多国家,出生在华夏也算是优势。
对于个人而言,最容易抓住的就是机遇2。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超凡,并非天资高人一筹,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它们是《异类》中文翻译过来的原话。
这点,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人的大脑平均要花费小时,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精英的程度。这就是小时法则。
也就是说,池远也不过是走出了迈向世界级大师9\/10的路程。同时,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的时间要成倍数增加。
更别说,他仅仅走到机遇2,还有机遇3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等待着他。
他要学的,还多着呢。
池远不敢妄言,面对这次考试更是忐忑,完全没有面对竞赛时的胸有成竹。
竞赛有往年真题可以练习,但一院实习生笔试试卷只能找到个标题。
龙老教授只给提醒,最多到可能会考哪些个学科,连参考范围都没有。
爸妈……两人大腿好抱,毕竟池远没求过爸妈什么事,但要是这样做了,他和英子都看不起他们自己!
丢人!
最终,两人也只能硬着头皮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