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秦法?不不不,陛下,这不一样,若是用秦法,陛下您那几个儿子,试问有几人能活?”
崔少宇没有给李世民留一丝面子,还秦法,不看看你的几个儿子,真要按照秦法来,李世民那些个在封地的儿子就没几个能活的。
哪怕是李泰,还在长安的时候,做过的那些事也足够他死十次,也就是因为是李世民的儿子,是皇子,不然早死了。
“咳咳,朕不过随口一问,你说便是了。”
“法无外乎人情,虽说律法高于一切,但也要讲究道德,这其中的疑难问题,便可以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由百姓中选出精于律法而又德高望重之辈,让他们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让华夏这地方严格执行法律,不应该说难于登天,而是完全不可能,毕竟是人情社会,这一点,崔少宇心中还是清楚,与其死抓法律,不如让道德水平高一些来的实在。
而且所谓的精于法律又德高望重的人,说白了,就是给各个世家的人一点甜头罢了,让他们或多或少的参与进来,不然他们吃肉,下面的人汤都没得喝,会让他们众叛亲离的。
“德高望重之辈,少宇你不如明说是那些世家之人好了。”
李世民一眼就看出崔少宇话中的含义,在这个百姓离家超过五十里就要路引的时代,在一个地区能有威望的,不就是那些地主或者世家么,至于百姓,读书都要靠大唐学堂,谈何威望。
“陛下圣明,但,此举也是无奈,除非陛下要废除路引,否则别无他法。”
说心里话,崔少宇也不想这样,但的确只有各地的世家有此底蕴,一般的那些大地主都没这个能耐,家学不够丰厚,真的很难培养出人才。
或许会有人会说,家学没什么用,不过是启蒙早一些,这完全是大错特错。
好比后世,建国以来数百位院士,吴越钱氏一门独占二百,足足四分之一,你说这种夸张的比例和族学没有关系?不要骗自己。
至于他说的废除路引,那就更不可能取消,这不是现代社会,人去其他地方都有迹可查,真要有人犯罪了往外面跑,没有路引的阻碍,那犯罪几乎没有任何成本。
这也是路引一直到了近代科技发达了才取消的缘故。
“....也罢,然后呢?”
“然后?,陛下,今日说的已经足够多,贪多嚼不烂,若是前面能执行下来,后面臣再说也不迟。”
崔少宇躬身行礼,今天突然说了这么多,再说下去也没有太多意义,李世民不点头,那都是空谈。
李世民盯着崔少宇,希望能从对方脸上看到点情报。
不过很可惜,崔少宇到底是身居高位十多年,面部表情的管理十分到位,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波澜,好似根本不在乎李世民会不会同意似得。
事实也是如此,崔少宇不在乎李世民会不会同意变法,同意了更好,提前执行,不同意也无所谓,熬岁数呗。
当初李世民无所顾忌的给他那些功臣无边的权利,也不杀那些功臣,心胸广大是一点,最重要的不就是仗着自己比他们所有人都年轻能熬死这些人么,到时候可以在名正言顺的将这些权利收回。
“变法而已,而且还是为大唐好,朕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承乾,你觉得呢?”
李世民无所谓,在他看来,目前的大唐法律已经非常完善,而且他也不看好崔少宇的这一次变法,自古以来多次变法都是在力主变法的人死去后迅速失败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他已经做好了退位的打算,那自然是不能继续按照他的想法来,李承乾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
“父皇,儿臣无异议,若是此举真的能让大唐变得更加强盛,那儿臣也是求之不得的。”
李承乾应答,看似皇帝不问事,但不过是将所有的担子都丢给了宰相罢了,要是宰相不听话,或者皇帝不满意了,那兵权在手的皇帝也可以随时换一个他满意的人。
也就是说,除了轻松了,对皇帝也没有任何影响,哦不对,也不能说没有任何影响,换宰相还要和在场的这些门阀族长商量。
但这又如何呢,好像宰相让这些门阀族长不满意又能做的长久一样,政令无法有效的执行,本就是宰相的失职。
“行吧,那少宇,朕就在这说了,这变法一事,朕可以支持,也可以下发圣旨昭告天下,但你要记住,你答应过朕的事,可千万不要食言。”
李世民最终做出决定,变法就变法吧,只要能得到长生,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他人一直在,相信大唐永远也乱不起来,这些世家门阀在他手上,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是。”
崔少宇起身行礼,他知道长生的诱惑力对于李世民很大,但没想到会大到这样的地步,原本不指望李世民会同意,可偏偏对方将他前面权宜之计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