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玄满腔委屈,终于来有人诉苦,一米八的壮汉,竟然当众哭了出来,眼泪直流。
“呜呜呜,陛下,就是那天杀的大齐,阳奉阴违,坑了臣。”
“那大渊的刑部大牢又冷又饿,吃都吃不饱,好几次臣都饿的抓老鼠了!”
听着这桩桩件件的凄惨遭遇,还不等官员们附和,性烈如火的北帝第一个忍不住,拍着扶手破口大骂。
“好一个大齐,我就知道那些人没一个好鸟!”
“你放心,朕定不会让你白白受委屈,欺负咱们北寒人,无论是谁都得付出代价!”
“出兵,打!!”
北帝说完,整个朝堂上无人反驳,文臣武将都跟着呼喊。
“打!打!打!!”
北寒国的朝堂,虽然也有党争,文武官员间互相看不上的鄙视链。
但在国民受欺负时,会一致对外,众人齐心,这也是为何守着最贫瘠的土地,却没有被吞并的原因。
仅仅半月后,一条消息震惊整个中原。
北寒皇帝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大军直逼大齐边境,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大渊,上书房内,李鼎放下手中的情报,心中松了口气。
所有事都在魏青云的预料中,他的一条命,为大渊换来了喘息的机会。
这场仗少则三五月,多则一两年才会消停。
大齐腾不出手来,不能牵头,别的国家自然不敢来讨要东魏土地,危机暂时解除。
“奉孝,文和,如果一年后要与五国开战,你们觉得做哪些准备才行?”
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二人不由皱眉,在心中思考,过了一会,郭嘉摇头道:“陛下,一年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
“与东魏一战,咱们死伤的儿郎可不少,短暂休整,倒不是没有兵力,只是连连战争,会导致民生凋敝的。”
郭嘉的话很有道理,在封建古代,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来源是粮食,打仗需要青壮男子,种地也是。
如果国中无男儿,再好的良田都会荒废,没了粮食,别说开疆扩土,百姓吃不饱,哪还会听你李家皇朝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李鼎太明白这个道理了。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太多,秦朝末年,大明后期,不都是百姓饭都吃不上,才被逼无奈起事的吗。
因此,只要是事关农耕,就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不得不慎重。
“文和,你的意见呢?”
贾诩迟迟没吭声,被问起后也摇头道:“我与奉孝意见相同,上次只是对付东魏,同时与中原五国开战,不太现实。”
“除非…能彻底稳定东魏的局势,收服民心,归顺大渊。”
“这样的话,即便打不了中原五国,但灭了大齐还是有机会的!”
贾诩是辅相,郭嘉的副手,很多具体的政务都由他去通传了解。
殿中的三人,他是最了解底层情况的。
二人各自表达意见,李鼎点了点头,“你们的意思朕明白了,退下吧。”
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李鼎心情沉重,忍不住的喃喃自语,“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得是孔明那边。”
攘外必先安内,东魏如今也算是大渊内部,国家疆土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鼎照常上下朝,但心却飘向了千里之外,等着东魏送来的奏报。
每个月初,中,末,诸葛亮都会送来关于东魏政务的奏报,一共三次。
这天已是入夜,星月明稀,晚风阵阵驱散白天的炎热,李鼎坐在龙床前,迟迟不肯躺下入睡。
一旁侍奉的赵高关心其身体,凑上前,有些着急的劝解道:“陛下,夜深了,您得注意龙体啊!”
“朕睡不着,东魏的奏报应该快来了。”
“算算日子,应该是明早才到。”赵高掐着手指一算,小声提醒。
李鼎却起身,走到殿门前,望着眼前昏暗的御道,突然下旨,“你去看看,说不定已经到宫门口了,因为宵禁,所以才送不进来。”
……
赵高直接被说懵了,但看到主子如此心急,也没再多说,领着两个跟班,迈着小碎步赶往宫门处。
一刻钟后,看门的侍卫见这么晚还有人来,当即大声质问,“做什么的,宫门宵禁,不许任何人进出。”
“哟,瞎了你们的狗眼,如此大呼小叫的,是认不出我干爹吗?!”赵高身边的小太监,狗仗人势的喊着。
即便还没看清人的面容,几名侍卫也惊的赶忙单膝跪地,赔着笑脸道:“我等有眼不识泰山,不知是赵总管来了,还请恕罪。”
宰相门前三品官,更别说皇帝的总管,如今的赵高在这宫内,地位高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