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顾虑有时候真的真是自己想多了。
经过了几次易稿修改和秘密决策之后,由董其昌领衔的六部改制大幕也终于公布于众了。
在公布方案之前,朱常洛预估过了很多的情景,其中最多的一种就是这份改革还遭到数量庞大的保守派反击。
但事实上等这份改革方案放出的时候,京师上下不管是在职的京官还是赋闲的士人和国子监生及其他读书人等,对这份六部改制方案都没有表示明确的反对。
甚至,他们隐隐的还无比的期待这份改革能够早些落地。
这样的情况确实让朱常洛有点意外了。
不过很快朱常洛也就释然了。
守旧派之所以守旧是因为改革派改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被动守旧,抵制改革的。
而现在六部改制虽然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行动,但是,这场改革却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因为经过了这场改制之后,京官的数量会急剧增加,职能衙门也会跟随而动,原来仅有的六部会变成十几个同级衙门,这就意味着原来的六部尚书会变成十几部尚书。
有了这么多尚书的位置出来,那些宦海苦熬数十载的人自然也就跟随着看到了位极人臣的曙光!
所以,就在这份改制方案从内阁军机处和都察院公布出来后,京师的官员和读书人无不弹冠相庆,每一个人都喜气洋洋的相互恭喜着,好似下一刻起他们统统都要升官了一般。
实际上这些人开心的也没有错,六部改制成十几个部级衙门,确确实实会催生出来很多的官位和权力,作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京官,他们也确实比很多很多地方官们要更容易的获得这些新官职的任命。
当然,作为这场改革的最终主导者,朱常洛自然不会看着京官们把这次改制后的利益都给占完了。
所以,朱常洛也必须适当的释放出一些重要位置和一定比例的官职给予地方官员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此次改革带来的好处。
但是,朱常洛也不傻,在这么做的同时,也会把这些比例优先的安排在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北直隶及九边沿线和辽东及新成立的甘肃布政司。
虽然大明很大,朱常洛也是大明的监国皇太子,但是这些地方才是朱常洛的基本盘,再往南去,虽然也都是大明的地盘。
但是,那些地方终究是逃不过「山高皇帝远」的诅咒,皇权的辐射在南方还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改制的顺利和未来改革的顺利,朱常洛自然而然也就选定了那些天然亲近于自己的地方官员为自己的基础班底。
毕竟,未来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大了,没有一支靠谱听话的官僚队伍听从指挥,朱常洛就算再英明神武也不可能完成他心目之中那一系列的变革的。
…
所以,有侧重,有偏向,这都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即便是孔圣复生,三皇在世,他们也不可能放着自己身边的人不用,去用那些并不熟悉的人帮自己办事的。
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很多时候不用过多的思考就会口嫌体直的做出选择。
就像是大明历代以来的以来的太监乱政之象,难道皇帝们都傻吗?都不知道这些太监们包藏祸心吗?
其实追根究底,皇帝用太监那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只有这些太监们才是最亲近于皇帝的,皇帝想要正常的行驶自己的皇权,要依靠就是这些人憎鬼厌的太监。
没有这些太监们冲在前面当炮灰,生在深宫里的皇帝拿什么跟朝廷里那帮文臣们斗?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所以,用太监这种事情也都是为了维护权力不得已
而为之的方式,作为皇帝这是没得选的。
即便是朱常洛也无法免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见不得光的事情,朱常洛还是得依靠孙暹,魏忠贤等这帮太监们才能办成。
如果把这些差事交给了前朝的文官们去办,先不说他们能不能办好,就以这些事情的性质,朱常洛就等着被前朝的文官们喷死吧。
所以,有时候的选择真的不是不想选好的,而是作为选择者根本就不清楚谁到底是好的,而唯一能判断的就是亲疏远近,靠近自己的,依附自己的,天然就会获得信任,这都再说难免的。
这就好比原来历史时空的满清,他们信任汉人吗?
答桉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他们是天然恐惧人数庞大的汉人群体的。
所以,在朝野的治理架构之中满尚书的权力永远都要高于汉尚书,而且,关键的地方大吏和带兵边将也都是优先考虑满人的。
即便是出现了个别汉人领军的情况出现,到最后肯定也是要卸磨杀驴的,就好比雍正时期的大将军年羹尧。
他被处死并不是因为他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