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第391章羌族政策弊端阎行是痛醒来的,他的胸口被张飞捅了好几个伤口,其中一个是贯穿伤,张飞还让人拎着他在君军阵中表演,羞愤交加之下加上伤痛他直接昏了过去。
等在醒来他发现还是在自己的军帐里,不过确实换了主人。
阎行带着六部联军三万多人被张辽、赵云、太史慈和张济四部突袭,苦战两个多时辰,杨秋、马玩战死,阎行。候选被擒,程银、梁兴两人带着残兵图为而去。不得不说凉州这些叛军也是沙场老兵,战斗意志还是比较顽强的,三万多人在失去主将的情况下一直战斗到损失大半才选择投降。
进攻方损失也不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进攻最勇猛的张继部,不过好在他军中大部分是凉州兵,现在的俘虏足够他就地整编。张济也毫不客气,先从中天选骑兵,将自己的骑兵增加到四千人,然后再补充步兵,剩下的再交给赵云押送前往狄道。
六部联军在首阳惨败的消息随着梁兴和程银带着残兵逃回金城而传到了韩遂二中。韩遂得知了消息也是大吃一惊,他听闻过卫宣军厉害,但成家父子的首战大捷让他放松了警惕,现在看来成家父子显然早就被朝廷军队拿下了,不然那不可能朝廷四部兵马同时出现在距离狄道一百五十里的地方。
虽然如今金城中尚还有一万多步骑兵,但光是依靠这些兵马肯定是受不住金城的。所以韩遂一面安抚程银、梁兴,一面给钱给粮食让程银、梁兴二人回去自己原来的地盘募兵。同时韩遂派人给马腾和羌族各部落送信求援。
让韩遂以外的是卫宣也并没有乘胜追击,四部兵马在首阳一直徘徊不前。韩遂当然不知道卫宣在想什么,历史的经验告诉他凉州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当地汉人,而是羌族,要解决两周的问题就要解决好羌人的问题。
陇西、金城往西武威、酒泉、敦煌往南的广大区域都是羌人盘踞。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存续时间较长的大一统王朝,两汉的国力也是非常强盛,所谓“强汉盛唐”,强大如匈奴,被汉朝打的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整个民族都以汉作为民族的名字。
然而,东汉王朝居然和羌人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斗争,最终也没有解决羌乱的问题。羌人不论从人口数量,文明程度以及战斗力都比匈奴差得远,东汉为何却被羌人拖垮了呢?
卫宣曾经将这个问题子啊军事会议上提出来过,贾诩、戏志才、郭嘉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因为时代的局限很多事情真相掩盖主了。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汉羌百年战争,并不为人所熟知。
羌人本是和匈奴联合,汉武帝打击匈奴后,凿通西域,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宣帝时代赵充国就对屡次犯边的先零羌进行就地打击,汉光武帝时代的马援亦是如此,当时汉朝国力强盛,对付小小的羌人自然不在话下。
第一次羌乱,发生在汉和帝时期,虽然小规模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但羌人却此起彼伏,前后持续十余年的时间。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乱,在帝国边境屯兵二十多万,消耗二百四十多亿军费,并州、凉州几乎被掏空。
第二次羌乱,发生在汉顺帝永和之后,羌人当时的叛乱波及东汉西北大范围地区。并州、凉州、幽州、冀州都受到侵扰,朝廷再次耗费八十多亿进行平叛,暂时稳定了局面。
第三次羌乱,就是卫宣这一代人所熟悉的汉桓帝、汉灵帝期间,张奂、皇甫规、段颎“凉州三明”的名号响彻西北,然而国家仍然耗费了四十四亿。持续近百年,耗费几百亿军费,然而实际上羌乱从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不但羌乱没有解决,在凉州、并州等地,却出现了韩遂、马腾、董卓这样的军事强人,他们要不割据一方,要不就祸乱朝廷。这几个军阀当中不少干脆就直接是羌族人充当士兵。尔后,就出现了凉州叛乱,东汉朝廷也就此被坠入了深渊。
毫不客气地说东汉朝廷在羌族问题上是应对失措的。
公平地讲东汉国力并不弱,为何始终没有能够解决羌乱问题呢?卫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东汉的建国形势。卫宣认为东汉的国力不如西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因为西汉建都长安,而东汉建都洛阳,具体详细引述如下。
自先秦至秦国统一六国,中国先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较优,东部下游文化、经济更发达。西汉建都关中长安,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部输送,与西方武力相凝合,继而从长安向西北延伸。这就是西汉驱逐匈奴,开拓西域的根源。
西汉的立国姿态,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反观东汉,其立国姿态常是偏枯的、静的、退守的。究其主要原因,因为东汉建都洛阳,东方的经济、文化不再向西移动,也不免于转弱。东西两方人口密度不调节,社会经济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小小的西羌之乱,成了东汉的一大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