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让突厥大军退兵后,苏二五自然还有一个敌人要解决,那便是倚关中与自己反抗的雍州都督熊以,他号令北地刚刚归顺不久的那几个州的都督加入自己讨伐熊以部的军队,发动大军逼近潼关,又让两支协力军分头行动,一者经过并州从蒲坂津渡过黄河进入渭河之北,一者通过武关入蓝田进关中,同时也让汉中那边的西路军疯狂激战吸引关中敌军的兵力过去。
这战略无非就是当年魏武攻关中的战略的变种罢了,尽管熊以也明知如此,却也因自己数量不足的兵力而被敌军屡屡击败,而后也让苏二五的军队势如破竹进入关中,最终在长安城陷落之前他也终于投降归顺了。苏二五向来看不起这个两次败于自己手上的手下败将,为表宽容他饶过了熊以,让其成为自己手底下的将军,因为他知道熊以不会对自己有多少威胁,最让他忌惮的莫过于并州的太原柳氏罢了,只是现在的他还不能动太原柳氏。
至此,下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但随之也面临着些许问题,其中最迫切的莫过于两个问题了:一是迁都,一是称帝。
建康城虽好,却终归是偏倚东南一角,并不适合作为下之都,洛阳城倒是合适,但纪许宗室残留的痕迹太多了,况且洛阳城这十多年来就被围城两次的遭遇也让苏二五犹豫不定,最终在部分支持者的劝下他选择了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城,因为关中在军事上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而现在刚刚统一的下最脆弱的就是勉强维系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关系了,唯有远胜于地方势力的强大兵力才能压制住这个问题。
况且苏二五也颇为担心未来的宗室会受本地世家大族的挟持,因而选择摆脱原来的北朝世家和和南朝世家的长安城,那倒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了。另外迁都长安城后,也能在应对表面归顺的凉州和联络乌耶部更为便利,他总还需要去统一尚未真正归顺的凉州的,这不过是迟早的问题,而在关中出兵凉州无疑是大大省霖理距离的困难。只是如今的长安城已经十分破落了,毕竟已经好几百年没有修缮过了,苏二五决定营建新都,在渭河之南、旧长安城附近营建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更规整的新长安城,这也有了意味着新时代将要到来、数百年的乱世会彻底过去的象征。
除去迁都问题,更大的问题当然是称帝了,称帝倒是不成问题,关键在于确定国号,为国号一事出现了各等争端,比如有人认为要根据苏二五的出生地——三吴地区取国号为“吴”,不过苏二五却觉得这场涉及下的战争终究是与物化师息息相关的,而物化师的秘籍则是“齐物诀”,加之百多年前及现在流行的那条谶语“亡许者必齐也”,他竟决定将国号定为“齐”,并于承道四十年于长安登基称帝,改元太玄,而此时他正值三十岁左右。
下渐渐从武功转向文治,尽管下在统一后尚且存着许多问题,这不过只是个开始而非结束,但无论如何,数百年的乱世总归是结束了,结束在当年这个盼望着乱世终止的寒门之子手上。
......
时至太玄八年。
苏二五并非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事实上由于他的父亲苏百七常年不在家并在后来沙场“战死”后,他对童年时父亲的印象十分模糊,况且他也渐渐成为一个严肃冷淡的人,因而对自己过多的子女难以产生过多的钟爱。想必因他的冷淡,在子女面前他必定是一个富有威严但难以让人亲近的形象吧,也不能不好,当然也不能好了。
在掌权之前,尚算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人时,他心里只怀着雄心勃勃和对那些女孩的誓言,到真正全都到手后,他反而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了,也对私生活愈发感到厌倦。作为皇后的吴郡元氏之女元巧巧只为他诞下一子一女,可惜儿子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隔了几年后虽然也生了个孩子,却是个女儿,如今也不过十余岁罢了。虽然如此,他却没有因此嫌弃元巧巧甚至打算换个皇后,但在元巧巧背后的吴郡元氏自然不免对此忧虑,因为会稽白氏之女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和次子,虽不算嫡子,却因年纪和性别明显占有一定的优势,现在也是十多岁的少年人了。
生于锦衣玉食的富贵之家的两个儿子倒是比苏二五少年时更像是翩翩贵公子,能文会武,尽管没有如他少年时那般经历磨难、遭遇艰险。纪昕和姜也为他诞下了子女,但她们在宫里无依无靠,反倒是最幸福最安全的妃子,任由两位有着世家作为依靠的皇后和贵妃明争暗斗,虞可则至今无子无女。争斗的根源无疑便是皇后没有诞下儿子一事,只要苏二五迟迟没有立太子,宫里的明争暗斗就会持续下去,但他也清楚被废掉的皇后会有怎样的下场,无论如何他也一直不愿意废掉元巧巧。事实上他对这些年来的明争暗斗倒是有些厌倦了,虽然也任由暗流潮涌而没有去阻止,事实上也无可阻止,他对此心知肚明。权力是一切诅咒的根源,只要权力不消散,争斗就不会停止,而让权力消失却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在签下了令苏二五深感屈辱的渔阳之约后,他便下决心定要报复回突厥部,后来他也确实找到了机会,联系上了